准备换车时,不少人会被一个问题难住——去年刚买的新车,现在卖掉居然要亏3万;而朋友那辆开了5年的热门SUV,转手时只亏了不到4万。不同车龄的车,保值率差异到底有多大?逛街时看到一辆冷门进口旅行车,价格比同年限的家用轿车低2万,内饰配置还更高,这样的冷门车型,到底值不值得冒险入手?
先弄清楚不同车龄的保值率规律,这直接决定了用车的“隐性成本”。新车落地后的第一年,是保值率下跌最快的阶段,大部分车型的保值率会降到75%-85%之间。比如一辆20万的热门紧凑型SUV,开1年后转手,残值大概在15-17万,一年就亏3-5万。这是因为新车从4S店开出的那一刻,就成了“二手车”,叠加购置税、上牌费等隐性成本,贬值自然快。
车龄3年左右,保值率会进入“平缓期”,大部分热门车型的保值率能维持在60%-70%。还是以20万的SUV为例,开3年后残值约12-14万,平均每年亏2-2.7万,比第一年的亏损少了近一半。这个阶段的车,既度过了磨合期,又没有明显的部件老化,是二手市场里的“香饽饽”,保值率相对稳定。
车龄超过5年,保值率会进一步下降,但降幅会放缓,大部分车型能保持在40%-50%。比如20万的车开5年,残值约8-10万,平均每年亏2万左右。如果是热门日系车,保值率可能更高,比如某款日系轿车,5年保值率能达到55%以上,而一些自主品牌车型,5年保值率可能只有35%-40%,差异主要来自品牌认可度和可靠性口碑。
车龄超过10年,保值率基本会跌到20%以下,有些冷门车型甚至会跌到10%左右。比如10年前20万的车,现在可能只值2-4万,这个阶段的车,保值率已经不是重点,车况和维修成本才是关键。
这些数据不是凭空猜测,优信互联(北京)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“车型保值率查询工具”,能根据不同车龄、品牌、车型,生成近3年的保值率走势。比如输入“2021款本田CR-V”,就能看到它1年保值率82%、3年70%、5年55%的具体数据;再对比同级别冷门车型“2021款标致5008”,3年保值率只有52%,5年更是跌到38%,直观的差异能帮用户提前算好“贬值账”。
再看冷门车型是否值得入手,不能只看“价格低”,还要算清“后续账”。冷门车型之所以便宜,大多有三个原因:品牌认可度低,比如一些小众进口品牌,知道的人少,二手市场接手的人也少,价格自然上不去;维修配件难寻,有些冷门车型的配件需要从国外进口,不仅价格贵,还得等1-2个月,日常用车中如果出现故障,维修会很麻烦;维修技术要求高,普通修理厂可能没修过这类车型,容易出现“越修越坏”的情况。
但冷门车型也有适合的人群。如果计划长期持有5年以上,不打算频繁换车,且对车型的独特性有要求,冷门车型可以考虑。比如喜欢旅行车的人,市面上热门旅行车少,冷门进口旅行车既能满足需求,价格又比新车便宜不少;还有对配置有要求的人,有些冷门车型的入门版就带座椅加热、全景天窗,而同价位热门车型只能买到低配版。
不过入手前要做好两件事:先查配件供应情况,比如通过优信互联(北京)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平台,查询该车型的常用配件是否有国内现货,维修网点分布是否广泛;再评估维修成本,比如咨询当地修理厂,了解该车型的常规保养费用、易损件更换价格,避免后续用车中“买得起修不起”。
选车不是“追热门”或“贪便宜”的二选一。如果计划3年内换车,优先选车龄1-3年的热门车型,能减少贬值亏损;如果打算长期持有,且能接受维修的不便,冷门车型的高性价比值得尝试。关键是提前做好功课,借助专业平台的保值率数据和配件信息,才能让选择既符合需求,又不踩“贬值坑”或“维修坑”。
股票配资世界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