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:通过海量美军报告与数据说明F-35战斗机性能欠佳。然而,不少人对此持反对意见,觉得歼10C战斗机与F-35战斗机抗衡简直是笑谈。但美军的态度却并非如此,他们不仅用F-16战斗机模拟歼10C战斗机,与F-35战斗机开展实打实的空中格斗演练,还构想了诸多F-35战斗机遭遇歼10C战斗机的情景。
一:歼10C战斗机与F-35战斗机
20世纪80年代末,因冷战需求,美国空军与海军提出联合研发战斗机的计划,期望能用一款机型替代空军和海军繁杂多样的各类作战飞机。1993年,美国国防部正式推出“联合攻击战斗机”研制项目,目标是为美国空军、海军及海军陆战队研发一款新型作战飞机。洛克希德・马丁公司凭借参照F-22战斗机整体构型与设计理念研发的F-35战斗机成功中标。2006年初,首架F-35A战斗机正式下线,美国空军经过慎重考虑,将其命名为“闪电”II,以此纪念二战时期声名远扬的P-38“闪电”战斗机。F-35A战斗机的布局与F-22A战斗机一脉相承,其最大的亮点在于航电设备,其信息传输系统、头盔显示系统、光电系统等先进程度,即便F-22也难以企及。美国国防部副部长英格兰在仪式上表示,这款飞机将成为21世纪美军及其盟友空军的主力机型,并将重新塑造21世纪的空战格局。
按照美国空军最初的规划,F-22战斗机负责夺取制空权,F-35战斗机则承担对地攻击任务。所以,F-35战斗机在满足大航程、内置弹舱、垂直起降等要求的同时,还要做到更轻便、更廉价,以便能够大量采购。尽管后续该计划出现拖延,价格管控失控且存在严重技术问题,但就整体航电技术与架构而言,仍值得现代战斗机研发人员借鉴。不过,时代已然不同。美国研发F-35战斗机时,是当时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,经济与科技水平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,军事力量更是无人能及。F-35战斗机的隐身性能仅次于F-22战斗机,虽说不像F-22那样实现了彻底的隐身,但雷达反射面积不超过0.05平方米,大幅降低了被发现的概率。因此,即便采用单发设计、因大油箱和内置弹舱而显得“臃肿”的F-35战斗机,在飞行性能上与专门的空优战斗机存在较大差距,也并非大问题。根据美军的空战对抗演习结果,F-35战斗机在与三代战斗机对抗时,具备巨大优势。
凭借独特的隐身技术,以及在F-22战斗机的APG-77有源电扫描阵列雷达基础上研发的AN/APG-81第四代有源电扫描阵列雷达(该雷达天线阵列拥有1000个发射/接收(TR)模块,性能达到APG-77雷达的80%),再配备射程70公里的AIM-120B主动中程空空导弹,F-35战斗机在战场上遭遇当时雷达反射截面积高达10-15平方米的米格29、苏27等四代战斗机时,能够率先发现并发射导弹。即便敌方发起攻击,F-35战斗机也能轻易进行反制。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,中国没有任何一款战斗机能够与之抗衡,即便面对同期装备的歼-10A战斗机,F-35战斗机也占据绝对优势。若是在21世纪前十年,有人说歼-10A战斗机能够击败F-35战斗机,那确实是无稽之谈。
但时代在不断发展,2010年之后,配备主动相控阵雷达的各类4.5代战斗机开始大量服役。与F-35A战斗机相比,许多F-35曾经独有的航电技术,4.5代战斗机也已具备。在这种情况下,F-35的隐身能力最多只能提高其生存概率,不再是制胜的关键。此时,由于中国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,歼10C战斗机在气动设计、发动机、航空电子以及材料方面,相较于歼10A战斗机实现了全方位的性能提升。其全动鸭翼布局和DSI进气道,兼顾了亚音速与跨音速机动性、高敏捷性以及出色的超音速拦截作战能力。雷达也从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升级为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,射程仅70公里的PL-12中距空空导弹,也换成了射程高达250公里的PL-15中距空空导弹。
无论是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探测距离,还是中距空空导弹的射程,歼10C战斗机都具备了与F-35A战斗机一争高下的条件。在中国空军的作战序列中,歼二十扮演前锋角色,歼16是中锋,歼10C战斗机则承担后卫职责,各类防空导弹如同守门员。按理说,F-35战斗机与歼10C战斗机相遇的机会并不多,但作为中国空军未来10年的主力作战飞机(歼35从正式列装到形成规模,至少需要10年时间,且优先装备海军),美军还是设想了三个相遇场景,毕竟战争存在各种可能性。
二:歼10C战斗机相遇F-35战斗机场景一
第一个场景假设中美发生大规模冲突,日本冲绳的嘉手纳基地遭到弹道导弹袭击而被迫关闭,美国只能依靠3000公里外的关岛,出动B-1、B-52战略轰炸机对中国实施打击。这些战略轰炸机由同样从关岛起飞的F-22战斗机护航,F-22战斗机飞行3000公里需要进行4次空中加油,若仅将战略轰炸机护送至发射巡航导弹的位置,则需要2次空中加油。中国的歼20专门用于袭击这些空中加油机,由于关岛机场容量有限,F-22战斗机无法分身保护空中加油机,美军紧急调派3个航母战斗群前往保护空中加油区。由于航母战斗群处于东风21D反舰导弹的射程之外,中国空军出动大量歼-16前往攻击航母战斗群,此时中国本土仅剩下歼10C战斗机负责守卫,这正是美军乘虚偷袭的好时机。美军的两栖攻击舰早已部署至日本,并计划在战时客串航母,美军将此称为“闪电”航母战术。
美军派遣“黄蜂”级和“美国”级两栖攻击舰,搭载F-35B型战斗机,借助菲律宾群岛的掩护突入南海,袭击中国本土的机场或攻击中国本土防空体系,为B-2战略轰炸机开辟通道。F-35作为雷达反射截面积仅0.05平方米的隐身战斗机,能够将常规雷达的探测距离压缩70%以上,无疑具备相当的战术优势。但中国并非伊拉克,中国广袤的国土上,部署了大量雷达、光电和人力探测系统,构成了庞大的防空探测网络。中国本土密布着众多固定式高空预警雷达、可移动的低空警戒雷达、反隐身雷达、防空系统雷达、预警机,甚至还有大量由民兵组成的对空观察哨,这些防空网络构成了严密覆盖中国沿海地区的空情保障体系。
尤其在近十年来的中国历届装备展览会上,展示了多种机动反隐身雷达,例如电科14所的YLC-8B机动式第四代米波预警雷达和YLB-8C反隐身雷达。米波雷达的电磁波共振现象,能将隐身战斗机的雷达发射截面积增强100-1000倍,也就是说,雷达反射截面积仅0.05平方米的F-35战斗机,会变成5平方米,其雷达反射截面积与歼10C战斗机基本相当,这意味着F-35战斗机完全丧失了隐身性能。如此一来,中国防空体系能够在300千米左右发现F-35战斗机。中国采购的俄罗斯S-400防空系统的雷达,对四代机的探测距离为400-600千米,其多波段设计能够在100-200千米内发现仅在小范围波段具备隐身性能的F-35战斗机。
而且,F-35战斗机挂载的内挂卫星制导炸弹,射程不足以摧毁这些雷达系统。而为F-35战斗机提供空情保障的E-3或E-2预警机,根本无法进入中国沿海地区,无法为F-35战斗机指示前方是否有拦截力量以及提供规避航向。F-35战斗机要么凭借运气盲目突防,要么开启雷达进行搜索。隐形战斗机的空战与常规空战不同,任何打开雷达的隐形战斗机,都会瞬间暴露其飞行轨迹,很可能已经有防空导弹在下方等候。正在空中巡逻的歼10C战斗机,可在预警机的指挥下,从各个方向赶来,在F-35战斗机的雷达探测范围之外发射“霹雳”15空空导弹进行攻击,难以隐藏行踪的F-35战斗机几乎毫无还手之力。
歼10C战斗机也可以绕过F-35战斗机的雷达探测范围逼近,或者从非军用机场或分散的高速公路上埋伏,待F-35战斗机接近时突然起飞,高速接近至目视距离进入空战格斗。F-35战斗机的推重比为0.85-0.86,歼10C战斗机的推重比为1.4;F-35A战斗机的最大爬升率为250米/秒,歼10C战斗机为300米/秒;F-35A战斗机的瞬时盘旋角速度为15度/秒,歼10C战斗机为32度/秒。战斗机在格斗空战中,需要经历横滚、转弯180°调头、横滚恢复和加速恢复初始速度这4个主要过程。根据美国空军的“能量机动”理论,战斗机要在格斗中获胜,必须保持快速加速或爬高的“能量优势”。
偏偏F-35战斗机在这方面表现得如同“一条笨狗”。如果F-35战斗机与歼10C战斗机陷入盘旋空战,歼10C战斗机几乎每次都能率先进入F-35战斗机的尾后位置。即便F-35战斗机配备了头盔瞄准与显示系统和AIM-9X第四代近距格斗导弹,但在攻击后方目标时,也存在导弹转向的问题。2015年6月30日,美国媒体依据一份泄密的试飞报告《F-35A高迎角作战机动》,曝光在当年1月14日的北方对抗军演中,作为五代机的F-35战斗机,连续17次被一架1988年生产的第40批次F-16D战斗教练机击败。F-35战斗机在对抗演习中,暴露出机动性能以及系统软件方面的诸多问题。机动性能尚且不及F-16战斗机的F-35战斗机,在近战中遭遇格斗性能优于F-16战斗机的歼10C战斗机,其处境可想而知。
三:歼10C战斗机与F-35战斗机相遇场景二
第二个设想场景设定为中美之间爆发一场局部冲突,其导火索是日本打算以武力突袭的方式抢占钓鱼岛。然而,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战力存在局限,需要部署大量战机守护本土,以防中国空军展开反击。美军为给日本撑腰,决定出动战机为参与夺岛的日军提供空中掩护。中国空军在日常情况下,会派遣歼10和苏30前往钓鱼岛周边执行巡逻任务。钓鱼岛距离中国沿海有三百多公里,这一距离已经超出了中国地面雷达的探测覆盖范围。尽管预警机能对空中目标进行探测,但面对隐形战斗机时,其探测距离会大幅缩短,所以配备预警机的F-35战斗机在理论上拥有绝对优势。不过,美军的预警机并不具备隐身性能,中国的岸基预警雷达能够在700公里以外对其活动进行监控,并且可以引导歼-20以静默状态靠近并实施打击。正因如此,美军预警机必须时刻警惕歼20的突然袭击,不敢过于靠近前线。而中国的预警机通常会在地面防空导弹的射程范围内活动,与钓鱼岛之间保持着300千米的距离。
这就使得交战双方都失去了体系化作战的支撑,只能依靠自身携带的探测设备进行战斗。F-35战斗机搭载的AN/APG-81雷达,其探测距离可达180公里。歼10C属于非隐身战机,在挂载武器后,其雷达反射截面积达到10平方米,所以F-35战斗机具备先发现目标的优势。歼10C配备的有源相控阵雷达,正常情况下探测距离为200公里,但针对隐身战斗机时,这一距离就缩减到了60公里。不过,歼10C加装了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,该系统能够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,通过无源探测的方式捕捉飞机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红外热辐射,其探测距离为110公里,且不受目标隐身性能的影响,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F-35战斗机的优势。此外,歼10C拥有11个外挂点,可搭载6枚“霹雳”15中距空空导弹和2枚“霹雳”10近距空空导弹。
相比之下,F-35战斗机仅能挂载2枚AIM-120-C7中距空空导弹和2枚AIM-9X近距空空导弹。AIM-120-C7空空导弹的最大射程标注为120千米,但这只是极限射程。该导弹的发动机工作时间为17秒,在这17秒内可飞行75公里,之后便依靠惯性飞行。受动能衰减和重力作用的影响,导弹会逐渐减速,当飞行到120千米外时,即便是运输机也能轻松摆脱。所以,F-35战斗机在空战中会尽力将对手引入这17秒的“不可逃逸区”,通常在50千米之外发射AIM-120-C7空空导弹才最有把握,这就使得它丧失了先发射导弹的优势。而歼10C携带的“霹雳”15空空导弹,最大射程为250千米,其“不可逃逸区”达到100公里,因此歼10C具备了先发射导弹的优势。
倘若F-35战斗机在180公里外发现歼10C战斗机,它需要逼近到50千米处才能发射AIM-120-C7空空导弹。而歼10C在110公里外发现F-35战斗机后,可在100公里的位置发射“霹雳”15空空导弹。这样一来,在F-35战斗机接近到能够发射导弹的阵位之前,歼10C已经发起了两轮打击,随后便迅速加速撤离。F-35战斗机通常会采用两枚导弹齐射的方式以保证命中率,如此一来,它仅能发动一轮打击就会耗尽弹药。而且,这还得建立在它成功躲过前两轮打击并且能够追上歼10C的前提之上。F-35战斗机的最大速度为1.6马赫,歼10C则为2马赫。要是F-35战斗机追不上歼10C而选择放弃追击,歼10C还能掉头再发动一轮打击,之后再返航,届时F-35战斗机将陷入被动局面。
四:F-35战斗机击败歼10C战斗机的场景
第三个假设场景是歼10C战斗机深入西太平洋腹地,对美国航母战斗群发动袭击。负责舰队防空的F-35战斗机在预警机指示的敌方来袭方向前方,构建起一道巡逻拦截线。但此时的歼10C完全没有预警机提供支持,而在拦截线上巡逻的F-35战斗机却能随时接收预警机传来的预警信息。由于对F-35战斗机的动向一无所知,歼10C自身的探测设备在探测距离上难以形成有效优势,空战态势就此发生彻底逆转,歼10C沦为被追击的目标。不过,这里存在一个疑问:中国空军为何不派遣能够大幅缩减E-2预警机探测距离的歼20隐形战斗机,反而派出航程根本无法抵达西太平洋深处的歼10C呢?在反介入空中作战中,只要歼20隐形战斗机抵近到能够侦察航母战斗群的范围,就会给对方的航母战斗群带来巨大威胁。
歼20隐形战斗机不仅可以直接攻击E-2预警机,随后再对付F-35战斗机,还能够引导反舰弹道导弹以及挂载大量鹰击12反舰导弹的歼16战斗机,在F-35战斗机的巡逻拦截线之外,对航母战斗群发起饱和式打击。在中国空军同时拥有歼20和歼16这两种打击手段的情况下,显然这个场景假设的可能性要远低于前两个场景。当然,也可能存在第四个场景,那就是美军选择放弃战争。除了这三种场景之外,歼10C战斗机与F-35战斗机还可能在何种情况下相遇呢?除非美国对巴基斯坦发动攻击,要知道巴基斯坦很快就会装备大量歼10CP战斗机。但巴基斯坦的国土防空体系和电子对抗能力,对于美军而言如同虚设,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,F-35战斗机才有可能以较大优势战胜歼10C战斗机。
五:结语
克里斯托弗・米勒
在大众的固有认知里,新一代战机的性能必然超越上一代战机。因此,当F-35战斗机在北方对抗军演中被F-16D战斗教练机连续击败17次的消息传出后,在美国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,当时特朗普还对此事进行了猛烈抨击。美国军方人员也开始质疑F-35是否真的具备“跨代超越”的水平。特朗普的代理国防部长克里斯托弗・米勒在一次公开会议上,将F-35战斗机称作一坨“屎”和“弗兰肯斯坦式的科学怪物”(原文来源:美国《大众机械》2021年1月22日报道,“弗兰肯斯坦式的科学怪物”指的是最初构想不错,但最终造出的东西却与预期背道而驰)。或许有人会说这是美国人在故意忽悠,但歼20的总设计师杨伟曾主编过一本专门研究F-35战斗机的书籍,不知道这样的“忽悠”能否骗得过他。
空军论证研究所组织编写、歼20设计师杨伟主编的《联合攻击战斗机》封面
对这坨“屎”最有信心的,反而是一些中国网友。他们仿佛比美国国防部长更了解这坨“屎”,只要看到有人说F-35战斗机性能糟糕,就必定会在评论中冷嘲热讽一番。但我敢断言,他们绝对无法凭借专业数据和可行战术,写出一篇超过一百字的文章来分析F-35战斗机在第一和第二个场景中该如何应对,只能在评论区里用几句冷嘲热讽来宣泄信仰崩塌后的不满情绪,不信大家可以看看评论区。
#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#
股票配资世界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