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一当十”这一说法,起源于古代,常用来形容士兵勇猛异常,能够单枪匹马,挑战十人之众。然而,这个概念毕竟是一种夸张的比喻,现实中,即便是弓马娴熟的将军,也无法真正做到单枪匹马抗衡十个敌人。随着热兵器的崛起,“以一当十”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少见,现代战场上的“以一当十”更多地出现在狙击手或重机枪手身上。
然而,在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中,却有一位普通战士,在与炊事班并肩作战的过程中,创造了令人震惊的战绩:他一人击毙了四十多名敌军。在没有高精度的狙击步枪、没有强力的重机枪和火炮支援的情况下,他凭借一己之力,成功阻击了敌人发起的数次进攻。最终,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亲自前来慰问,并敬礼致敬。那究竟是什么样的战场素质和情境,让他能够完成如此惊人的战绩?
展开剩余84%那是一场极其艰苦的阻击战,整个战斗可谓是以血肉之躯与钢铁战枪书写的传奇。而最终的胜利也堪称奇迹—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,敌我双方的伤亡比例高达四十比一,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士气。这场近乎传奇的阻击战发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后期,当时43军128师383团正在撤退过程中。作为全团掩护部队的一部分,7连承担了这一艰巨任务。
随着战斗的深入,参加阻击的战士越来越少,但敌军的伤亡却逐渐增加。最后,当唯一一名战士坚持到最后时,敌军依旧认为对方阵地上驻守着至少一个连队的兵力。那是一个阴沉的下午,太阳躲在厚重的云层中,似乎不忍目睹即将发生的血腥战斗。虽然中国国内已经接近春季,越南的气候却依然闷热,令人窒息。
战斗发生在越南谅山省禄平县,一条宽约三米的公路是383团通往中国境内的撤退通道。在这条公路的分岔口,有一个自然的高地,视野开阔,非常适合构建防御工事。这个高地被命名为“612高地”,7连的任务就是要在这里驻守,保护全团撤退时的安全。阵地的防守面临多方面的压力——连长带领战士守卫面向敌军的正面,而连指导员带领装备较为简陋的炊事班负责防守背面,防止敌人从背后偷袭。
敌军的第一次进攻悄无声息,既没有呐喊冲锋的声音,也没有激烈的战斗号角。第一波攻防时,双方的士气最为高昂,且人员和弹药最为充足。阵地上只听得见步枪、机枪和手雷的声响。几轮交火后,十几名越军士兵倒在了我军阵地前,躺在血泊中挣扎着。由于敌人无法轻易前进,他们的同伴也不敢贸然冲上去救援。
越南军队的指挥官虽然残忍,却并不忘照顾自己的士兵。他见状后,迅速组织了第二轮进攻,指挥百余名士兵拼命冲向高地。然而,即使是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,也未能有效突破我军防线。在我军阵地的火力网中,越军士兵纷纷倒下,战场上弥漫着浓烈的硝烟与血腥,而我军的阵地开始显现出鲜红的痕迹。
其中,一名机枪手在战斗中不幸中弹,敌人投掷的手榴弹直接砸到机枪手身边,爆炸的冲击波将他掀翻在地。连长迅速指派卫生员救治,经过二十多分钟的紧急处理,机枪手才得以保住性命。整个战斗弥漫着死亡的气息,战士们的内心也逐渐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。作为军人,没人希望发生战争,但他们深知,战争带来的不仅是死亡,更是生死抉择的无奈。
就在阵地上的战士们感受到身心的双重压力时,敌人的进攻并没有停歇。突然,背后传来了枪声,敌人似乎准备从后方偷袭我军阵地。连长紧急指派了黄吴荣等战士前往支援。黄吴荣迅速带领机枪手前往炊事班阵地,途中却遭遇了敌人炮火的袭击。炮弹接连落下,三名战士不幸被击中。临终的3排长依然不忘指挥,抓住黄吴荣的衣襟,最后嘱咐道:“快去打仗!”黄吴荣心中一阵酸楚,但他没有时间悲伤,迅速调整状态,继续执行任务。
在接下来的战斗中,黄吴荣凭借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,迅速反应,找到了敌军的薄弱环节,成功用机枪消灭了六名敌人。敌军误以为增援到来,立即开始撤退。黄吴荣不但保护了炊事班阵地,还在接下来的进攻中再次打退了敌人,成功地为战友们争取了时间。
经过一整天的激战后,7连终于完成了阻击任务,但炊事班阵地却遭遇了敌人的包围。敌人试图通过喇叭向我军喊话,劝降失败后再次发动进攻。黄吴荣凭借机枪火力,持续压制敌人的进攻,并巧妙利用敌军的阵形,布置反击策略。在一次密集的交火后,黄吴荣继续指挥战士们消灭敌军,直到最后,他独自一人面对敌人的围攻。
尽管身受重伤,黄吴荣依然坚持最后一战,巧妙利用手榴弹布下地雷阵,成功击退了敌人。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,他不仅消灭了大量敌军,还成功为其他战友争取了撤退的时间。最终,黄吴荣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过硬的战术素养,顺利撤回部队。
在这场“少胜多”的阻击战中,黄吴荣的英勇表现令人惊叹,他一人击毙敌军四十多名,成功掩护十几名战友安全撤离。战后,黄吴荣荣立一等功,荣获“战斗英雄”称号。伤愈后,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亲自前往医院看望这位英雄,并为他颁发荣誉证书。黄吴荣用伤痕累累的右手敬礼,许司令回敬军礼,眼中满是对黄吴荣的敬意与感动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世界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